美指暂时关注103.60-404.80区间震荡,104.25-35为多空分水岭
近日,有媒体报道,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“机票太贵了,买不起,不去了”后,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,降价超过了2000元。
不少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“哭穷”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,分享如何对抗“越用越贵”“越看越烦”的算法。这样的“攻略”真能影响大数据吗?年轻人反向驯化的“软抵抗”背后有什么呼声?“大数据杀熟”的问题如何根治?
“用算法打败算法”真的有用吗?
“第一次搜机票,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,我就反复评论‘机票太贵了,买不起,不去了’。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。”有网友分享。
年轻人运用“哭穷”等手段建立“人设”,反向驯化算法的“攻略”真能见效吗?
对此,有旅游平台指出,机票价格以航空公司实际外放的价格为准,平台据此进行销售,机票价格的管理权在航空公司,而非平台本身。其强调,系统不会监测用户在其他App的评论和发言,且明确否认存在“杀熟”行为,所有产品价格均公开透明,对包括内部员工在内的每位用户都保持一致。但是,参与航空公司的活动、权益卡、挑战赛等有可能导致价格差异,这属于正常现象。
去哪儿平台客服也对机票价格变动进行了解释,价格变动或因购票过程中添加了退票保障、出行保险等附加服务,并且否认存在通过刷评论影响价格降低的情况。对于网友们所提出的疑虑,去哪儿客服回应称:“如果靠刷评论就能让机票降价的话,那我们大家就都会去刷评论了。”
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,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,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,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。
除了出行平台的减价“攻略”外,在社交平台上,还有不少外卖红包“攻略”,在这些帖子下,充斥诸如“某某软件,我要卸载你”“我真的生气了”“再也不用了”等评论,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,过几天重新下载之后,会获得更多红包。
通过这些手段,真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“人设”吗?对此,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。某平台客服称,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客的常规操作,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“标签”。
也有消费者反映,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各有不同。“用两个手机订外卖,价格差好几块,退出去再进去,价格又加了好几块。网购也是大数据杀熟,账号不一样,价格也不一样。”
上述外卖平台客服表示,所谓价格差异通常是优惠券或促销活动导致的,如果出现同一产品的售价不同,可向平台投诉反馈。
年轻人“软抵抗”背后的呼声
除了在评论里“哭穷”,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另一种策略。不少粉色小恐龙头像的账号“momo”涌入互联网大军,通过使用相似的头像与ID,年轻人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,从而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,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。
此外,也有人通过无痕浏览、时刻清理网页cookie来抹消自己的互联网痕迹,使算法“无处可寻”。甚至有的年轻人选择直接减少App的使用时间。
面对大数据“杀熟”,年轻人尝试通过社交互动形成一种“人设”,用自己的方式干扰平台对他们的算法逻辑。
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,这些方法即便有效,但想要彻底根治“大数据杀熟”,不能只靠这些“小聪明”“土办法”。“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。”
虽然“反向驯化”的效果难以确定,但不容否认的是,年轻人尝试通过种种“软抵抗”行为,隐约透露出对大数据杀熟的无奈、反感与抵制,试图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。
事实上,这种“软抵抗”早有先例。今年1月,年轻人对高分餐厅的不信任逐渐从个体的经验和感受,演化成“年轻人报复性挤爆 3.5分餐厅”的社会性话题,并冲上热搜。
“年轻人挤爆3.5分餐厅”不是因为年轻人“不走寻常路”,而是因为网络评价和评分存在失真,高分不一定是真的好,而低分不一定不好,年轻人不想被评分裹挟,主张“相信评分,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”,以此表达对“刷高分”之风的不满。
年轻人运用“哭穷”“挤爆低分餐厅”等“软抵抗”手段,看似是一种“小聪明”,实际上是无奈之举。既然无法从阻止算法的滥用,年轻人只能从数据源头模糊自身身份,试图让商家以为自己是低消费潜力群体从而给予低价。
但个人的力量在庞大复杂的技术算法面前始终显得过于渺小,而且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。尽管随着消费者的逐渐觉醒,简单粗暴的“杀熟”少了,拐弯抹角的“算计”却防不胜防。如何让“大数据”“算法”这些新工具发挥其积极作用,并且听到年轻人背后的呼声,仍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。
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“大数据杀熟”的挡箭牌
今年11月,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“清朗·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”专项行动的通知》。通知提出,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“杀熟”,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、职业、消费水平等特征,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。
记者在一投诉平台搜索发现,有关“大数据杀熟”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。例如,一位消费者反映,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,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,而在另一平台上,作为新用户,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2000元。
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,还是“大数据杀熟”?专家认为,从手段上来讲,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,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“大数据杀熟”的挡箭牌。
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,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、职业、消费水平等要素,“对人下菜”,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。“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,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,防止损害用户利益,触犯法律法规。”
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、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根治大数据“杀熟”并不容易,原因是按照现行法律,平台对新用户的补贴、推出没有指向性的随机补贴,以及差别化调整折扣力度,并不算价格歧视。
张晓峰建议,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,将拒绝大数据“杀熟”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。此外,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,平台更应加强自律,共同推进“算法向善”。
(参考资料:九派新闻、央视网、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、北京青年报、每日经济新闻、检察日报、澎湃新闻、潮新闻、工人日报、海报新闻、极目新闻)香港股票可以杠杆
Powered by 最新配资平台网_配资平台查询_配资平台app RSS地图 HTML地图